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相约星期二》



这本书在去年甫入读中六时就读过了。跟老师一样,我也是通过友人介绍才认识这一本书。不过,或许我依然涉世未深,所以里头这十四堂课的“课程”我确实感悟不多。就算我看得明白,也仅止于认识道理的阶段,还进不了感悟道理的境界,因为我深信,假使我们不曾经历过某件事情,我们永远无法体悟道理中的道理。譬如谈论婚姻,在我这种年龄层,当然毫不了解,如今只能透过书中的只字片语,如盲人摸象般在一片混沌漆黑之中用双手摸索未知的道理。在这阶段,我们只能摸得尾巴说是绳,摸得肚子说是壁。只有当老天把遮掩双眼的帷幕掀开时,我们才知晓,原来这不是绳,那不是壁,是象的尾巴和肚子。正确来说,那是头大象!因此,涉世未深的我很多时候仍在如盲人摸象。偶尔老天怜悯我,让我看清事实真理,即经历了某件事情,我才晓得当初仍处盲人摸象阶段的我的思想是多么的肤浅稚嫩。
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岂不亦如戏?平时上演的剧集电影,通常都会在剧情中制造各个不同高低的高潮点。我们这些观众,看就看得如痴如醉,仿佛已融入剧中:可恨的人想赏他几个耳光,可怜的人为他的命运叹息,感动的场面眼虽没流泪心底却澎湃汹涌……只是,如果戏中场面在现实生活发生?友人的确跳楼轻生,亲人是二奶,自己在一声巨响后就躺在马路中央……我们是否承受得了?会如戏中人物那么淡定或激动吗?我们又能否如观众般置身事外,手指在按钮上轻按一切都消失得无声无息?但愿如此,但愿如戏,但愿如梦。不过,现实会告诉你不是:它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你清醒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看戏时能大义凛然地痛骂戏中可恨人物,现实中自己却就是那种人物;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戏中那么多角色,就是有人会痛骂其中一个所谓的“奸角”,不过他不知道在他人眼中他其实是另一个异于奸角的“白脸”,而且破坏力随时比奸角强十倍!或许只能以那民间俗语“一种米养百种人”聊以自慰啦。这世间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千百万种不同性格个性思想理念的人很明显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这句话,在乍听之下,也挺有自我安慰之效。
看来已越扯越远,已去到菡子的《看戏》那儿了。其实我读《相约星期二》最大的感触是米奇与莫里教授之间的师生情谊。或许这不是此书的重点,不过我们做事情永远是主观的,看书亦例外不了。他俩的师生情,看久了,还真有东方人的含蓄。那已近油尽灯枯的教授仍竭其所能给米奇“授课”,而米奇每次都准时赴约“受教”,还有他们见面时的互动,以及米奇对于生活的憬悟,迄今只有这些片段能在脑海之中浮现……在阅读这一本书时,我常幻想要是我是米奇,而莫里教授是我那亦师亦友的挚友,那是一个什么画面?我相信多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曾作此幻想,只是那可能不是挚友,或是伴侣,或是父母,抑或就是他的老师。那生死相别前的画面是怎样的呢?心底处是澎湃,还是平静?嗯……我依然是个瞎子……
其实这次我是想向老师推荐一本书的。没错,又向老师推荐东西了。龙应台的《目送》。忘了是今年还是去年的作品。我是在今年买的,看那么大一本,一搁就搁了半年。近日得空,再翻此书,一翻无法释手!这一本书以她精炼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着重描述与父母、兄弟、子女、朋友的相处,写出了五十多岁的她对于“生死大问”的思考。看着看着,眼眶里已无数次噙满泪水……不懂老师看过了没,仅此向老师真诚推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2009926
改自双鱼《莳心小站·相约星期二》之回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