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

何须惆怅近黄昏



无疑,黄昏那沧桑优柔的美,的确给世人带来无限的愁绪。黄昏,带给人的是黑暗前的那一抹光辉,虽极短暂,却是一天之中,最为灿烂夺目的一刻。每每有留校之时,总爱在离开学校前,仰望凝视那总是准时在学校对立面报到的夕阳,那与日新相呼映辉的夕阳。此时,总是有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曾经,在即将离开乐团的那一年,与三五知己并肩地在那通往二号门的泊油路上步出校园,我也是那样对着自己说,今年是我在乐团的最后一年,虽然路将要走完,旅程将要结束,但我知道,这将是我在乐团生涯里,最灿烂、最美丽的一年,正如象征着一天之结束的黄昏,夕阳余辉虽即殆尽,纵使不如正午炙热刺眼的骄阳,也不像早晨娇嫩清爽的旭日,却能够以其煦光,感染了周围的云霞,也掳夺了众生的目光、众生的心绪,共同沉醉于其即温柔又不愠不火的落日景色。所幸的,在乐团的最后一年,大伙儿总算交出了张过得去的成绩单,得到了外界的肯定,让咱们的乐团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而余音荡存的休止符,留下的除了是满满不完的回忆,还有真心相交的知己。

黄昏那股浓厚的忧郁气息,确实有着极强的诱惑,令古今文人无不被它所感染,无不为其而感喟。如今老师从另一角度重新给黄昏赋上新的意境,黄昏那隐藏于忧郁愁绪背后的积极一面,终于显露了出来。忧郁愁绪的另一面是正面积极的处世方式,不正如爱因斯坦所倡议的相对论吗?

每每望着夕阳落日时那份莫名的感动,已不再莫名,因为,我已知道,我心中早已把那一段最动人的乐团黄昏期给记下了,要我别忘记当年凡事都乐观积极的自己,千万别被即将降临的黑夜给挫败,而忘了原来的自己。别忘了,黑夜里依然有执著的光明--那点点星光,不就是不欲向黑暗低头的最好证明吗?即使这里的天空无星,那处的天空肯定有星光的存在,因为可也别忘了,穹苍以外还有那数之不尽的星体!

原来,那隽永的味道,早已在心田里发酵,只是一直不自知……






2008年10月10日
改自双鱼(示一口田)《莳心小站·何须惆怅近黄昏》之回复

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后巷雨景




多年后,经过长期的经验累计,庖丁进一步心领神会,了解一切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能顺其自然,......

倚在窗前啃着将在下星期一考的古典文学,感觉好难咽下去啊!窗外的天色早已转灰,不久前才下起一阵太阳雨。二姐如往常般从工作地点回家吃午饭,将她的蓝色轿车泊在窗外,然后赶紧从后门进入屋里,此时我外甥已经在屋里兴奋地嚷叫着妈妈!妈妈!了。

始终提不起劲念书,呆滞地望着窗外的景色。说实话谈不上啥景色,因为只是条屋后的小巷子,只是望着与我家背对的房子发呆。那房子后也有扇窗,是黑玻璃的那种。我凝视着那片黑玻璃等待着雨神的再度光临,却不时假装在望别处,因为那房子里的人偶尔会走向黑玻璃窗的房间,我害怕人家以为我有何不轨意图,也避免尴尬嘛。

黑玻璃隐约出现了数枝细短的微白色飞针,有好些落在了二姐的蓝色轿车上,在那湛蓝光滑的车顶上苟且地稍息片刻。随即而来的,是雨滴拍打着屋顶、后巷的淅沥淅沥细雨声,仿佛雨神在向大地众生宣示着自己的大驾光临。后巷的野猫赶紧躲到屋檐下避雨,把身子卷缩起来,却依然以它一副傲然自得的神姿冷观雨神的炫示。

雨声已从淅沥淅沥的细雨声渐转渐大,哗啦哗啦的倾盆大雨声响强横地占据了我的听觉范围,却阻挠不了在客厅与母亲嬉戏的外甥兴奋而高分贝的下雨!下雨!声。窗外原本显眼的白色飞针已沦为配角,在我家和对面檐口下形成的雨帘迅速成为我视觉的新焦点。我俯身仰视,从半掩半开的毛玻璃窗把视线往上移,试图一窥形成这工整又充满诗意的雨帘的真相。原来这檐口并非真正的屋瓦,而是在墙上伸延出来的一小截锌板,锌板上的才是真正的屋瓦。雨水从波浪状的瓦楞潺潺流向檐口,再从锌板流落后巷,形成叠式雨帘。雨帘落到后巷泊油路时溅起的水花令我忆起儿时老屋外的那一个接一个整齐排列的小洞,那被檐口流下的雨脚打击在泥土上而形成的小洞。

雨渐下渐大,雨滴开始朝我这儿飞溅而来,让我不得不把毛玻璃窗稍微掩起来。这时反而让我能更清楚看到轿车车顶上的雨滴狂舞。飞扑直落的雨滴如精灵般飞速地在深蓝光亮的车顶上乱窜急奔,争先滑落,似乎谁先离开车顶的就是胜利者。雨水从轿车的四面八方滑落,仔细地把原本风尘仆仆的它洗涤一番。

此时,二姐已从后门迅速地溜进了车里,不免淋了些雨。在车内与外甥和妈妈挥手道别后,二姐驾着那辆蓝色轿车上班去了。少了车子的阻碍,这后巷的景色显得宽敞多了。

雨势转弱,我把毛玻璃窗开阔些,再仰视那层层红瓦。此时才赫然发现,我在这儿住了近九年,原来甚少观察屋后的景色。我并非不知这一区的屋子瓦片是红色的,但每仔细一望,总觉得非常陌生。看着瓦片左右互相嵌接,又一层叠一层的,看是简单的结构却能抵住多年来的日晒雨淋。这究竟是建筑艺术上的成就,抑或是,意喻着众生皆须团结方可成就大功、长久永共,而团结之意不在千言万语间,而重心领神会,万不能如政客般,一切信义、承诺皆挂诸嘴角,有些更荒唐地拿起大槌把原已脆弱的瓦片击碎!

雨,已愈下愈小,原本如珠帘般的雨帘一线的断断续续。其中一串雨帘节奏稳定地敲打着暴露在屋檐外的垃圾桶。嗵!嗵!嗵!嗵!稀落的雨声已成了它的和音,为它伴奏。我把毛玻璃窗开大了,欲让这清新的气息进入房里,也想再细看一番这后巷景色。其实,我们一路来都喜好怀念老屋的感觉,有时是否应把自己拉回来,看看现在的后巷景色呢?虽然以往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物,可千万别忘了跟前的一切,它们也将是未来的回忆!回头一望,时针已指向数字二了。看来,又是啃书的时候了。双鱼,记得喔!要把握当前啊!




2008930
改自双鱼(示一口田)于《莳心小站·雨》之回复

时空长河


以前常想像一个画面:70-80人一齐走出的花式操、各式由这群人排出的图样,在比赛结束后,随着中五团员的离去,她就缺了一部分;中四团员在第二年也将离去,当年的花式操再缺一角;最后中三、中二的团员也离开了,标志着一个花式操时代的结束。当年大家因为一个凝聚点,从各地各处聚集至此,一同展开一段又一段的奇幻之旅,确实颇有《哈利·波特》的感觉。一个花式操的时代结束了,才真正明白“各分东西”的意思,大家从一个凝聚点,分散至各个方向。凝聚点的所在地,空了。从前,在这一凝聚点,抛热情、洒热汗自不在话下。一个又一个的旭日,一个又一个的烈日,一个又一个的夕阳,还有那满星与稀星的夜晚,伴着我们一起痴,一起迷,一起疯,一起狂。
彼此的真心倾诉、毫无遮掩,是最完美的纯真,最真挚的信任。不说亲情爱情,有谁仍能在生命中找着比这更珍贵的部分?不过,有几个人仍握着这记下我们青春旋律的乐谱?乐谱上的音符,是否仍清楚如昔,抑或已被遗弃而已模糊不清?那旋律,你是否仍能引吭歌唱?人生历练到底是让你成熟,还是把十多岁时的你杀死?现在的你是十多岁时盼望的你吗?你有辜负当年的自己吗?还是已成为当年所厌恶的大人?你现在是这种大人吗?十多岁的自己仍在时空长河的上游看着下游的自己。“你是否已将我遗忘?”他不时发出这慨叹。
我们真的被时间击败了吗?时间真能改变一切?我们的战斗结束了吗?时间胜利了?我们已在时空长河中洗礼了?当时我的勇敢,我的友情,我的纯真,我的希望,我的信念,为何感受得到,却拥有不着?我们是不是该寻回那式微的内心的声音?她在呐喊,你听见了吗?她在呼唤着你,呼唤着中学时代的你……
听,你听见你的梦想了吗?
听,你听见你的希望了吗?
听,你听见你自己了吗?
曾经发生的事情,发生过就是发生过。就算来日离世、末日降临,亦无法消灭这曾经。
你,看见了在时空长河的上游等了好久好久的你了吗?




200962

《相约星期二》



这本书在去年甫入读中六时就读过了。跟老师一样,我也是通过友人介绍才认识这一本书。不过,或许我依然涉世未深,所以里头这十四堂课的“课程”我确实感悟不多。就算我看得明白,也仅止于认识道理的阶段,还进不了感悟道理的境界,因为我深信,假使我们不曾经历过某件事情,我们永远无法体悟道理中的道理。譬如谈论婚姻,在我这种年龄层,当然毫不了解,如今只能透过书中的只字片语,如盲人摸象般在一片混沌漆黑之中用双手摸索未知的道理。在这阶段,我们只能摸得尾巴说是绳,摸得肚子说是壁。只有当老天把遮掩双眼的帷幕掀开时,我们才知晓,原来这不是绳,那不是壁,是象的尾巴和肚子。正确来说,那是头大象!因此,涉世未深的我很多时候仍在如盲人摸象。偶尔老天怜悯我,让我看清事实真理,即经历了某件事情,我才晓得当初仍处盲人摸象阶段的我的思想是多么的肤浅稚嫩。
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岂不亦如戏?平时上演的剧集电影,通常都会在剧情中制造各个不同高低的高潮点。我们这些观众,看就看得如痴如醉,仿佛已融入剧中:可恨的人想赏他几个耳光,可怜的人为他的命运叹息,感动的场面眼虽没流泪心底却澎湃汹涌……只是,如果戏中场面在现实生活发生?友人的确跳楼轻生,亲人是二奶,自己在一声巨响后就躺在马路中央……我们是否承受得了?会如戏中人物那么淡定或激动吗?我们又能否如观众般置身事外,手指在按钮上轻按一切都消失得无声无息?但愿如此,但愿如戏,但愿如梦。不过,现实会告诉你不是:它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你清醒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看戏时能大义凛然地痛骂戏中可恨人物,现实中自己却就是那种人物;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戏中那么多角色,就是有人会痛骂其中一个所谓的“奸角”,不过他不知道在他人眼中他其实是另一个异于奸角的“白脸”,而且破坏力随时比奸角强十倍!或许只能以那民间俗语“一种米养百种人”聊以自慰啦。这世间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千百万种不同性格个性思想理念的人很明显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这句话,在乍听之下,也挺有自我安慰之效。
看来已越扯越远,已去到菡子的《看戏》那儿了。其实我读《相约星期二》最大的感触是米奇与莫里教授之间的师生情谊。或许这不是此书的重点,不过我们做事情永远是主观的,看书亦例外不了。他俩的师生情,看久了,还真有东方人的含蓄。那已近油尽灯枯的教授仍竭其所能给米奇“授课”,而米奇每次都准时赴约“受教”,还有他们见面时的互动,以及米奇对于生活的憬悟,迄今只有这些片段能在脑海之中浮现……在阅读这一本书时,我常幻想要是我是米奇,而莫里教授是我那亦师亦友的挚友,那是一个什么画面?我相信多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曾作此幻想,只是那可能不是挚友,或是伴侣,或是父母,抑或就是他的老师。那生死相别前的画面是怎样的呢?心底处是澎湃,还是平静?嗯……我依然是个瞎子……
其实这次我是想向老师推荐一本书的。没错,又向老师推荐东西了。龙应台的《目送》。忘了是今年还是去年的作品。我是在今年买的,看那么大一本,一搁就搁了半年。近日得空,再翻此书,一翻无法释手!这一本书以她精炼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着重描述与父母、兄弟、子女、朋友的相处,写出了五十多岁的她对于“生死大问”的思考。看着看着,眼眶里已无数次噙满泪水……不懂老师看过了没,仅此向老师真诚推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2009926
改自双鱼《莳心小站·相约星期二》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