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星期四

幸福说


       人类的时间不会走圆圈,而是直线前进,这正是人类得不到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就是渴望重复。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4》

       一向来,我都比较少去思考“幸福”这个概念。直至最近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到这句话,“幸福”这个词汇开始在我思绪中纠缠不休。

       是的,幸福存在于重复之中。我认同。

       重复,就是日复一日地进行相同的生活方式,如画着看不见终点的圆圈。圆圈本身就是界限,阻隔一切外在因素的干扰,让人耽溺于生活在圆轨上的行进。没有干扰,圆轨就不会变形,生活就不会被改变,那么,人就可以继续活在舒适圈中。这种舒适圈内的生活,就是人人向往的幸福。或许,你会说这种生活让人的心智无法进步,尽是虚妄的耽溺,可是我必须说,幸福从来没有与贫富智愚挂钩,幸福和一个人是否上进,是两回事。

       于是,我怀念小时候全家人常常出游;我怀念小时候和玩伴们玩耍;我怀念小时候每次听到妈妈在窗口喊我“回来吃饭了!”。于是,我想念每天在门口穿鞋袜准备上课的日子;我想念朋友们有事无事都喜欢待在乐室的日子;我想念大伙儿为乐团群策群力的日子。于是,我喜欢和朋友在夜晚的交心;我喜欢和学弟学妹在宿舍食堂的共进晚餐;我喜欢现在这一段自由的自修时段。于是,我发现了家人的生活一直处于重复之中:哥哥相同的时间出门,二姐相同的时间回家,外甥相同的放学时间,两个外甥女相同的哭喊声,爸爸在厨房相同的锅铲声,姐姐走路时相同的足部关节响,妈妈一样在顾着孙子,橙黄的阳光一样在四五点钟斜照在我房内的黑矮几上。

       这些片断,就是属于我的幸福。

       然而,这些片断也同时证实了一件事:幸福是属于片断性的,不是连续性的。或许你又要说了,有些幸福可以维持一段很长的时期,又怎么解释呢?是的,有些幸福的确维持得比较久,可是一段时期以后,它也将会消失,因此对我来说,幸福始终是片断的,而我们生活中的幸福,不过只是各种片段的组合体。为何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米兰·昆德拉已为我们解答:人类的时间不会走圆圈,而是直线前进。幸福是重复的圆圈,而人类的时间是条不回转的直线,于是人类注定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只有暂时的幸福,也就是我所说的“片断的幸福”。这些幸福的圆圈偶然落在人生的直线上,于是人们有幸可享受短暂的幸福。幸福圆圈的直径越大,幸福的期限就越长。待直线的终端超越了圆圈的范畴以后,这幸福终于被固定于人生的其中一个位置上,而这些过去的幸福所占据的位置,全是隶属回忆的领土。

       幸福虽不恒常,可是却总不意地落在人生线上。而我总是如此的愚钝,忽视每一个幸福的莅临。姐姐年尾就要出阁了,也就是意味着,这个假期又是我最后一段和单身的姐姐相处的时光。为什么说“又”呢?因为三个姐姐中,已经嫁了两个,相同的离绪,已经历了两回,只剩下她,最年长的姐姐。姐姐的出嫁,意味着她将展开新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家里又要少一个人了:少一把声音,少一盘饭量,少一个影子。不过,这几个月她已开始住在新屋子,我们似乎都在练习少了她的日子。而这渐进的练习,确实舒缓了离别前的愁绪。我们都在慢慢习惯,慢慢地将这次的分离也纳入舒适圈。那天,她问我要不要一起去麦当劳,我因为要作论文准备的自修,回绝了她。事实上,这不过是芸芸类似的回绝的其中一个。这一次,我选择了自修所得到幸福,拒绝了和家人共处的幸福。

       假期回家以后,我理了个光头。我以为这会让我返回以前的热血岁月,可是在我理发后还钱的那一刻,似乎就在隐喻着我那虚妄的空想。涨价了,不再是六块钱:“八块钱,谢谢。”几年不变的价钱,变了,已经不是六块钱了。之后我就一直不满这头造型。原本凉爽的光头,竟然让我倍感烦躁。于是,这个假期,我一直活在不知其所然的烦躁、忧郁、孤独、冷感、失眠。而且,这些负面的生活情绪与状态似乎在考试结束后到回家之前的那段时期就已经在酝酿了,所以对于回家,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抱着很大很大的期待。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是个怪人。怎么会这样想呢?仿佛生活的重复已经在逼近着我,而现在,我身在其中。

       现在家里的生活,可说是和乐融融——无法拔除的刺就不提了,那是另外一个没有答案的故事。爸爸妈妈在含饴弄孙,虽然那两个小宝贝的确不容易搞定;外甥也喜欢贴近我,因为我常讲故事给他听,而且他也在慢慢长大懂事了。可是,我留给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黑矮几前与电脑前。我总是在猜想,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坐在四方古申矮椅上,黑矮几前,毛玻璃窗口下的颀长背影。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我总为自己在家中的冷感而不太心安。这冷感是怎么产生的,我确实不得而知。可是不只在家里,外面的社交,我也开始倾向沉默。我怀疑,这跟我的不干扰哲学的修行有关。只要我发现不是跟我投契的人在一起,我就会自然而然的闭上嘴巴,连客套的话都懒得说。是的,我已经慢慢对客套话越来越不客气了。最糟糕的是,就算是和我珍视的朋友在一起,我也开始相顾无言,而我竟然习之以为常。这习性无论在家门外家门内都呈现其一致性,这才是我害怕的地方。

       人际上的相处上,我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盲点。今天在副刊看见有关忧郁症的病症,我甚至紧张地寻找着自己到底中了几个。我想到朋友曾经说过,像你们这些书读得很多的人,思想性格最后总是变得怪怪的。我没什么反驳他,但在心中投以我的不屑,现在也是。幸福不能成为我的救命药草,因为幸福本身也是短暂的,片断式的。我依然体会到幸福在我身边,但我却总是让它待在我的房门以外,自己在窗前的阳光或日光灯的冷光笼罩下,沉浸在字海的幸福、网路的耽溺,并顺便倾听家人因为外甥女的逗趣行为而开怀大笑——房门外的幸福。

       幸福以片断的形象出现在生活之中,然而其数量之多可说多多少少弥补了这一缺点。我深知自己活在幸福之中,可是因为幸福太多,我选择性地进入个别的幸福圆圈。挥之不去的人之感情相处的阴霾笼罩着我,于是我暂且剔出了与人际有关的幸福圆圈,或应该说,减少,而非剔出。幸福圆圈让我享有片刻的宁静和谐,这是其片断性的特征所赋予的功能。可是,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一切欢愉只是短暂的小憩。所谓幸福,亦不过如是。



2012年7月12日
真的,好久好久,我没好好写一篇散文了。
可是,这久违的回归,竟然泛不起一丝如往日完文后的悸动……

4 条评论:

  1. 最近猛然有感,人类一直引以为傲的,所谓作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标志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我们是被那些人称之为“读书读太多,头脑坏掉了”的一份子,似乎在那些人眼里,我们要的快乐很难,超越感官上的享受,超越很多很多,追求很多看不见的,抑或不存在的,很多时候,自讨苦吃。
    最近,我在深刻反省中。

    回复删除
  2. 是的,我们想得太多,追求很多摸不到的,看不见的。可是我觉得正是如此,说明我们已经展开了对于形而上的追求。形而上本来就具有超越的性质,我们根本无法证明它的存在与否,可是我们都知道,它就是我们的目标。追逐的过程我们会遇到许多盲点,比如我们看不见简单易见的幸福。但是,我想这现象可以用禅学三境界来概括说明: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如果我们已经到了第二境界,难道还要退回第一境界吗?还是继续修炼,以更超脱虚静的心,进入第三个境界?那时,我们的快乐就会容易得多了,可是我们的快乐也不再是如当初的片面单薄。那是去愚入智的境界。

    回复删除
  3. 如果能够选择,我多希望自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面,至少,看什么是什么的人心思没那么复杂,在于理解梵谷的苦闷或一个小人物的快乐,我更倾向于后者。读得越多,发现书本里都不断重复强调着一个事实:回归本质。人们在追求中迷失了方向,为什么呢,是因为所欲所求强于活着本身的目的呢,还是我们把许多问题复杂化了,仅此而已?

    你觉得呢?

    回复删除
  4. 小人物的快乐,是纯朴的。其实我们要回归本质,不也是要回归纯朴的状态吗?老子说道,也曾以质朴作比。我想我们的内心之所以会不断地欲回归本质,其实也是对这种质朴的向往。可是存于世间的质朴,并不是全都如小人物的快乐般容易看见。英文的“发现”,叫做discover,意思即是揭开所被覆盖的。对于揭开真理的欲求,本来就是要搞明白人为什么而活,只是在过程中,偏失是难免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去寻求所谓的真理。至于方式,则是取决于人。有些人抽丝剥茧,立论著书,留以传世,被后人称为思想家、哲学家;有些人则体悟生活,同时在生活中付诸实践,可能不为后人所知,但这也是他们回归本质的一种方式。

    把问题复杂化,是进行思考时的正常现象。这也就是上面所提的第二境界。比如你看见海啸,你会去思考,为什么会有海啸。古代的人类会想:是海神震怒了吗?是龙王在翻江倒海吗?就是因为这锲而不舍的追问,现代人可以用“因为海底地板的移动”等等科学性的答案来回复了。可是海啸还是海啸,见到海啸我们依然要逃。

    回复删除